互聯網營銷,品牌如何破局而出?

互聯網日益成為消費重地,網民使用手機時長也不斷增加,使得「品效合一」的觀點,又開始流行起來。然而,所謂「品效合一」很多時候是「品效分離」,基於流量所驅動的交易衍生出的「流量即銷量」,往往掩蓋了品牌的價值,忽視了品牌的心智資源的重要性。

賽道飽和、競爭高度同質化的當下,追尋流量只是起點。內卷,已經成為威脅品牌成長性的週期性難題。


新消費品牌的崛起,往往是在消費者必經的生活空間中持續不斷重復地曝光,讓消費者大腦中不知不覺種下品牌的種子,並在某一天開花結果。這種不斷累積的影響往往是不動聲色的,從量變到質變,一旦越過拐點就會讓品牌深入人心,取得持續地高成長。

存量時代,紅海競爭開啓,熱門賽道已接近飽和,獲客成本越來越高、競爭壓力越來越大。品牌如何在互聯網營銷中打破這種無奈?擺脫內卷焦慮破局而出呢?

打造差異化,讓營銷事半功倍

對抗激烈內卷而言,打造差異化是最強勁的內生動力之一。差異化的營銷方法,能從本質上減少宣傳中的重復打法,使品牌資產進一步積累,達到一擊入魂的效果。

知易行難。以方法論角度而言,有兩種差異化營銷方法。

個性化營銷策略

最顯著的優勢即降本增效,花小錢辦大事,發揮槓桿原理以一個支點撬動整個地球。比如最近憑借魔性主題曲火爆B站的蜜雪冰城,其硬是憑借強勁的感染實力在內卷慘烈的奶茶界勇奪頭把交椅。


改造觸達鏈路,直擊用戶體驗

以創新與體驗改造實現差異化,進而吸引消費者。比如新國貨美妝品牌花西子,以用戶共創的體驗端破局。花西子的用戶共創滲透到了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:產品共創、內容共創和品牌共創。

打造品牌核心

在移動互聯網日趨成熟的現在,品牌處於內容豐富化的營銷大環境中,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品牌難以長久佔領用戶的心智。現在互聯網經濟的核心是用戶,在整個信息傳播的過程中,用戶已經取代了信息,出在了傳播的核心位置。因為用戶是核心,所以「用戶思維」成為了打造品牌的核心。

讓用戶成為品牌傳播的媒介,主動為品牌發聲,不僅營銷成本低,而且由於採用的用戶平視化視角,更容易獲得目標消費者的信任,從而達到流量裂變和銷售轉化。

比如,喜茶打造了不同風格的門店,玩味摩登的「HEYTEA BLACK」店,有可愛少女的「HEYTEA PINK」,門店本身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,因此成為消費者的打卡網紅地,主動願意自發傳播。而奈雪致力於打造像星巴克一樣的「第三空間」,本身就提供了一種社交場景。

精細化運營,趁勢而動

瞬息萬變的營銷環境中,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。在風浪面前品牌們無法做到全身心的大把投入到每一次的熱點中去。精細化運營,深耕存量,保留存量,也是保留對抗內卷的防守姿勢。

要知道,理想效果的差異化難得一見,但有的放矢的聚焦似乎更容易做到。正如定位理論創始人艾·里斯認為,促進企業生存最有效的方法是收縮品牌的焦點,即「聚焦」。

無法做到大滲透,就專注於細分點;無法做全體公眾的市場教育,就抓住核心的目標人群。快准狠的精細化運營,並趁勢而動,因時而變。

比如「利路修x瑞幸」的案例,被外界盛贊為「可能不會有第二個」。瑞幸,作為一個「不想賺錢」的品牌,找了一個不想上班的人做TVC主演,選擇在利路修「下班」之後的最高光時刻,如此看匹配度可謂是一流。瑞幸與利路修聯合打造的《瑞幸YYDS》引爆平台討論。

賽道飽和、競爭高度同質化的當下,追尋流量只是起點,無論是對增量的直面、對差異化的追求、精細化運營對目標群體的因勢利導,產品中心的口碑獲客、體驗獲客得到的增長才是品牌的長久立身之本。長期主義而言,品牌資產在持續積累,並不是朝夕之間的流量閃電戰,放下內耗,追求獲得更長久的成長紅利。

詳情諮詢

我們會有專人跟進, 解答你的疑問